歷史沿革:
現有的渾水抽水站係民國53年興建完工,66年停止運轉,水處為古蹟的再利用及促進公館地區發展, 特地整修規劃為河濱景觀餐廳,同時美化光雕水管橋 、設置賞景平臺及活動廣場,塑造美麗的公館「水」岸,連結自來水園區及河濱設施,提供市民寓教於樂、富含文化、多元而優質的遊憩場所,期使民眾透過親水、用水進而能夠知水、愛水、惜水。
原日治時期(1907年)所建之取水口據史料及實地調查已不復存在,當年依英人巴爾頓先生所做之「全臺水利調查報告研究」,取水口宜設於新店溪河道之轉彎處(又稱虎穴口),因其水深且具有自清作用,最後擇定新店溪上游附近,即今公館觀音山腳下設取水口,以引取原水。同時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,進行淨水處理,再將處理過的清水,以抽水機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,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,供應住戶日常用水。
民國53年因人口增加,自然流入之原水量不足,臺北市政府另建置本渾水抽水站抽取原水,主要抽取新店溪原水供應蟾蜍山淨水場(現之長興淨水場)及新店溪淨水場(現之公館淨水場)。民國66年原取水口移至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堰,歷時70年的取水口也因而功成身退。
指定古蹟歷程:
經臺北市政府於91年2月將「觀音山蓄水池」、「量水室」、「渾水抽水站」等建築體,連同82年內政部指定之三級古蹟唧筒室(今自來水博物館本體),擴大古蹟的指定範圍,將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,完成整體性的脈絡保存,並將這古蹟群正名為「水道水源地」。
整修期間:
民國94年11月到95年10月。
建築特色及修護重點:
渾水抽水站為2層鋼筋混凝土建築,總面積約為210平方公尺,整體建築為二戰後興建之現代主義式樣。室內空間下層為水管室,上層為抽水機室,內部設有5部抽水機,後側另設配電盤操作室。
完工於民國53年的渾水站距今年代最近,然其緊鄰新店溪,水氣豐沛且周邊植物滋生繁茂,嚴重影響周遭景觀,修護重點建物外部檢修清洗,屋頂重作防水工程,牆面施作防潮上升工法,室內沉水式抽水機移至地下一層固定基座保存展示,有效運用成為園區內的另一觀光景點。
現有的渾水抽水站係民國53年興建完工,66年停止運轉,水處為古蹟的再利用及促進公館地區發展, 特地整修規劃為河濱景觀餐廳,同時美化光雕水管橋 、設置賞景平臺及活動廣場,塑造美麗的公館「水」岸,連結自來水園區及河濱設施,提供市民寓教於樂、富含文化、多元而優質的遊憩場所,期使民眾透過親水、用水進而能夠知水、愛水、惜水。
原日治時期(1907年)所建之取水口據史料及實地調查已不復存在,當年依英人巴爾頓先生所做之「全臺水利調查報告研究」,取水口宜設於新店溪河道之轉彎處(又稱虎穴口),因其水深且具有自清作用,最後擇定新店溪上游附近,即今公館觀音山腳下設取水口,以引取原水。同時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,進行淨水處理,再將處理過的清水,以抽水機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,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,供應住戶日常用水。
民國53年因人口增加,自然流入之原水量不足,臺北市政府另建置本渾水抽水站抽取原水,主要抽取新店溪原水供應蟾蜍山淨水場(現之長興淨水場)及新店溪淨水場(現之公館淨水場)。民國66年原取水口移至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堰,歷時70年的取水口也因而功成身退。
指定古蹟歷程:
經臺北市政府於91年2月將「觀音山蓄水池」、「量水室」、「渾水抽水站」等建築體,連同82年內政部指定之三級古蹟唧筒室(今自來水博物館本體),擴大古蹟的指定範圍,將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,完成整體性的脈絡保存,並將這古蹟群正名為「水道水源地」。
整修期間:
民國94年11月到95年10月。
建築特色及修護重點:
渾水抽水站為2層鋼筋混凝土建築,總面積約為210平方公尺,整體建築為二戰後興建之現代主義式樣。室內空間下層為水管室,上層為抽水機室,內部設有5部抽水機,後側另設配電盤操作室。
完工於民國53年的渾水站距今年代最近,然其緊鄰新店溪,水氣豐沛且周邊植物滋生繁茂,嚴重影響周遭景觀,修護重點建物外部檢修清洗,屋頂重作防水工程,牆面施作防潮上升工法,室內沉水式抽水機移至地下一層固定基座保存展示,有效運用成為園區內的另一觀光景點。